Search


「日本的出版業因為長期陷入不景氣,於是會優先考慮販售端及通路端在經手時的方便度,嘗試大膽...

  • Share this:


「日本的出版業因為長期陷入不景氣,於是會優先考慮販售端及通路端在經手時的方便度,嘗試大膽創意的書封設計也就變得極為少見。

不過,透過這次採訪可以發現到,相較於日本,台灣的製造成本低、通路給的限制較寬鬆,所以懷抱著挑戰精神的台灣年輕設計師能夠實現自由奔放的設計創意,但原因不光只是這樣。雖然那也是原因之一,但還包含了其他因素。實際上,在我們採訪過的大多台灣設計師與編輯都表示,台灣的出版景氣一樣也很嚴峻。」

《T5》台灣書籍設計最前線〈後記〉by藤崎圭一郎
-----------------------------------------------------------------
〈後記〉
台灣的書籍設計自由程度真令人羨慕。

日本的出版業因為長期陷入不景氣,於是會優先考慮販售端及通路端在經手時的方便度,嘗試大膽創意的書封設計也就變得極為少見。

不過,透過這次採訪可以發現到,相較於日本,台灣的製造成本低、通路給的限制較寬鬆,所以懷抱著挑戰精神的台灣年輕設計師能夠實現自由奔放的設計創意,但原因不光只是這樣。雖然那也是原因之一,但還包含了其他因素。實際上,在我們採訪過的大多台灣設計師與編輯都表示,台灣的出版景氣一樣也很嚴峻。

隨著採訪各受訪人的過程當中,我們漸漸發現到,設計師們即便受到嚴格的制約,也會盡量花費有限的時間,認真面對書本內容,戮力將內容深刻反映在書的製作上,可看出他們如此慎而重之、真心誠意的姿態。

更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像聶永真或何佳興為尚無名氣的攝影師主導製作作品集,像王志弘持續出版著自己企劃選書的書系,並非是「為了賣錢而製作書」,而是希望推廣「為了形構文化而製作書」,展現出作為文化散播者積極主動的一面。

從採訪當中感受到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有些設計師是以活字印刷、書法、篆刻為設計原點,不只是關注新東西,也以開放眼光看待傳統事物,用不同的方式經由設計來尋找台灣的國家認同感。

「從日本的設計中學到很多」受訪的所有台灣設計師們都異口同聲的這麼說。實際上,在台灣書店的美術設計書區以及設計師們的書架上都可以看到許多日本的設計類書籍。

不過,在過程當中也讓我強烈感受到,現在輪到日本該向台灣學習了。從新銳設計師紛紛嶄露頭角的1950年代後半期到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影像設計領域的全盛期──這一段快被日本給遺忘的設計青春活力似乎就在台灣。

台灣的書籍設計很有趣──之所以會知道這個現象,是擔任本書封面設計的台灣人林唯哲在2年前傳達給我的訊息,當時他尚在就讀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我看見他為了簡報而帶來的台灣書籍與唱片封面,對於那樣具有實驗性的視覺呈現留下強烈印象。

當我接到關於「台灣文化光點計畫」的相關工作聯絡,第一個就想到要做書籍設計的企劃,原因就在於2年前留下的印象已深深刻劃在我腦中。

因為要做一本連結日本與台灣的書,因此便請林唯哲來設計封面。跟書中諸位台灣頂尖設計師之間的採訪交涉也都是由林唯哲進行。書中介紹的書籍幾乎都是由蘇景霈與陳崇仁兩位帶回到自己的工作社親自拍攝照片。若沒有這三位年輕人抱持著「期盼將台灣文化傳遞到日本」這樣的熱情,或許就不會有這本書的誕生。藉此機會致上深切感謝。

負責訪談翻譯的是池田LILY茜藍小姐。池田小姐將訪談時的錄音內容逐一聽寫出來,再翻譯成日文。正因為有她這般細心緻密的工作,才有這本書。另外,也要感謝雪朱里與渡部千春兩位記者擬出了既有深度又不顯凝重的訪稿。

擔任內頁版型設計的是小池俊起。儘管行程繁忙緊湊,仍然撥冗設計出了精美的頁面。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的松下計教授擔任本書的設計監修者,他曾在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指導過林唯哲與小池俊起,這次也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確實的建議。使用了塑膠網布材料的封面製作實屬困難,也要感謝承接這個案子的藤原印刷與篠原紙工。這個塑膠網布在台灣通常會被用來製作購物袋。

蒙受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長保科豐巳賜與我們實現這個企劃的機會,更要對於竭盡心力於日台兩國交涉的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詹富森、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國際交流負責人山本佳代子、李玉興等人表達誠摯感謝之意。

書本與設計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相互連結。我衷心期盼這本介紹台灣書籍設計的書能更加強日本與台灣的文化交流。

藤崎圭一郎(本書主編、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副教授)
---------
2015出版的《T5》介紹了台灣聶永真、王志弘、小子、霧室、何佳興的作品。
這篇是〈後記〉的翻譯文,感謝翻譯林謹瓊,與熱愛裝幀設計的熱血義工陳怡慈Clio Chen
關於《T5》的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不只是科學 · 不只是偶像崇拜
View all posts